查看原文
其他

心理咨询会让人产生依赖吗?

鸣响心理 简单心理Uni 2023-02-03

本文字数3400+|阅读预计需要9min 


文|曹婷婷(简单心理认·心理咨询师)
来访者们的困惑

 1.习惯了去咨询是被咨询师利用了吗 

小A最开始因为职场的人际困扰来到咨询中,多年来习惯了靠自己,来求助咨询师已经是ta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做出了很大程度的自我突破与努力。

3个月的咨询中,ta感受到被理解、被支持与被关爱,压力虽然还在但有了一个可以容纳的空间,这让小A有一些轻松。

可是,当ta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好像蛮喜欢每周在固定的时间见咨询师的时候吓了一跳,“需要另一个人”这件事是ta从未体验且无从想象的ta不禁怀疑是不是咨询师在利用甚至剥削自己,让自己依赖上了咨询?

图/Unplash


 2.自己沉迷在咨询的体验中吗 

小B的咨询进行了一年了,ta跟咨询师一起探索了自己常常会有的一些情绪、想法或是行为、它们之间的联系,也看到一些过往人生经历对自己的影响,ta感到咨询师对自己的理解、关爱和好奇,这些是ta在其他的关系中都没有过的体验。

可是,这也让小B很担心,咨询是不是已经成为了自己的“心瘾”,再也无法戒除?小B更担心的是,再进一步的关系是自己所不熟悉不适应不自在的,ta不知道自己在这样的关系中该如何自处,这种长久而深入的关系也恰恰是ta在生活中缺乏的。

 3.从咨询中受益而不敢离开吗 

小C跟自己的咨询师已经工作4年了,4年来,小C从最开始的情绪宣泄,到后来对自己生命过往、现在和未来的探索,再到现在有了相当程度的情绪水平、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的改变,ta慢慢的走在成为自己的路上

生活中仍然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但已经不会再让ta觉得自己就像是一叶浮萍般只能随波逐流,也不再感觉自己散乱得像是一团散沙找不到自己人生的意义。

咨询几乎成为了小C的一份寄托,一想到再也无法见到咨询师,ta的内心就会有一份隐隐的痛,也会产生一种恐慌,是不是自己要这样一辈子都离不开咨询了呢?

图/Unplash
 4.无法面对咨访关系的分离吗 

小D咨询了近40次了,ta的咨询一直断断续续的,因为害怕咨询终将结束、害怕与咨询师的分离,小D不愿意在咨询中投入更多情感,甚至一度离开了咨询。

上面的四个故事都讲述了不同的来访对咨询的一种疑惑:咨询是不是会让人产生依赖?

关系中的依赖与独立
就像上面的4个故事,很多人都有对关系、对依赖与独立的困惑,在这份困惑背后,也有更多意识到或者意识不到的个人经历与情感。

独立与依赖的议题可以回溯到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每个孩子都是从小婴儿的全然依赖逐渐过渡到相对依赖再发展到相对独立的。

Weinhold(2008)曾在自己的书中指出,我们在三岁以前需要完成最重要的两件事情:一是与父母的情感联结;二是从心理上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图/Pexels


情感联结的建立是健康分离发生的前提。

这种情感联结指的是,父母在孩子还无法表达清楚的时候尽可能得利用自己的直觉与本能去同调孩子的情感状态,理解和支持孩子的需要,并在孩子逐渐成长的过程中鼓励和肯定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与需要;

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确认了自己的独特存在,也确认了自己感受与需求的正当性与合理性。

他们可以相信,自己无论是开心、快乐,还是难过、迷茫甚至无力、脆弱的时候都有人可以依靠,孩子的安全感,以及对他人、对世界最初的信任感就逐渐建立了起来。

健康的情感联结充分建立后,孩子才会在父母的支持下慢慢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可以有自己独立的想法、情感和决定,才能够有能力和信心完成与父母的分离,实现真正的精神上的独立。

而那些没能形成情感联结的孩子,要么一直在渴求着联结,越是得不到就越是要抓取,长大后可能会发展成过度依赖。

图/《谈判官》
比如电视剧《谈判官》里的女二号夏杉杉,她有着优秀的教育背景、良好的职业素养,对待友谊真诚而耿直,但她在情感上是不独立的。

她对爱情的依赖强烈到自己明明能处理好的事情都会依赖齐如海,这让她放弃了事业、跟家人闹翻、失去了自我,最终失掉了生命。

还有一些情感联结没有得到满足的人,会害怕在关系中因情感需要而带来的受挫与被伤害、甚至被抛弃的羞耻、痛苦的感受反而形成了一种假性独立。

这种独立更像是形式上的独立,而内心却不得不忍受因此带来的孤独、空虚,或者即便体验不到这些感受,也可能以一些身体的症状、有问题的行为呈现出来。

图/《我的前半生》
比如《我的前半生》中的唐晶,原著里的唐晶是一个果敢、独立、干练的白骨精,该打拼的时候打拼,事业风生水起,后来也得到了婚姻与家庭。

她相信人唯一真正能留住的,从来只有自己,真正能倚靠的也只有自己,独立而清醒得孤独着,让人不由好奇,她是否曾经真正体验过情感上的亲密?

一个人在现实的关系中可能会在无法依赖(也有心理学家称之为“依赖无能”)和过度依赖的连续谱上移动。

有的人可能更偏向于无法依赖这一端,比如前面说到的唐晶;有的人可能更偏向于过度依赖这一端,非常害怕失去客体或是被客体被抛弃,以至于需要紧紧粘附在对方身边,哪怕并没有得到足够好的尊重与关爱依然不肯分离,比如夏杉杉;还有的人外表高冷内心却对关系极度在意;也有的人表面热情内心却紧紧包裹起来从不暴露一丝一毫。

图/Pexels

或许,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种不同的可能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呈现,这里面没有对错好坏,不过是多年来慢慢形成的保护自己、让自己得以活下来的方式。

而这些都会借由咨访关系浮现,因此,咨询师往往会邀请来访多谈一谈对咨询、对咨询师的感受,因为这些情绪、想法和行为常常反映了来访需要去面对的议题,比如依赖与独立,比如跟他人建立亲密且持久关系的能力,比如关系中未处理的分离与丧失。

咨询会让人产生依赖吗?

我的答案是会,又不会。

咨询会让人产生一定程度的依赖,任何关系走到一定程度都有依赖的成分,一份足够安全的关系才会让人想要依赖,这也是关系提供给人的价值和意义之一,让人在孤独、痛苦、艰难的时刻不至于孤立无援。

人是社会型的物种,我们会天然得渴望关系以及关系带来的连接感,这是由我们的生物基因所决定的。

而研究也表明,这样的一份连接感是帮助人们在极端痛苦或艰难的情境下能够不去选择自杀的一道防护伞,可见,连接是很重要的,对他人的需要以及适度的依赖也是健康的。

图/Unsplash

《关系:适度依赖让我们走得更远》一书的作者对适度依赖给出了这样的定义:

“适度依赖是这样一种能力,让你融合亲密和自主,在依靠他人的同时仍保有强大的自我意识,并且在需要时乐于请求别人的帮助,而不觉得自责。”

这样的关系状态,我相信也是很多人渴望在生活中获得的,在保有独立人格、自我负责的基础上去享受人际间的亲密与连接,能够真实得表达自己的情感与需要,也能够支持他人和寻求他人支持。

这也是咨询可能能够支持那些走进咨询室(实体的或虚拟的)的人去到的地方。当然,咨询不是一蹴而就的,咨询中形成的有边界的依赖恰恰是为了帮助来访走向独立。

在咨询关系中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重建对关系的信心与依赖,但最终也需要去依赖,也就是帮助来访发展现实生活中的关系与资源,形成自己的支持系统,从而有能力实现与咨询师的分离并最终结束咨询、走进真实的生活中。

同时,这也是咨询过程中在意分离与结束的原因。

每当有来访提出要结束咨询的时候,咨询师一般都会邀请来访再回到咨询中做一些讨论,这并非不尊重来访的意愿,而是希望帮助来访更清晰的看到自己行为背后的原因,避免重复之前的关系模式或冲动性的行为。

图/Pexels

如果看到之后还是做出同样的决定,也需要对过往的咨询进行总结和梳理,巩固咨询效果,还需要有一个告别与分离的过程,而这些,都需要或长或短的咨询时长。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咨询都要历时弥久,这与来访的咨询目标以及来访在咨询中的体验都是高度相关的,咨询要走到哪个位置是由来访内在的动力以及双方互动共同努力的结果,顺其自然就好。

所以,就像前面说的,咨询会让人形成一定的依赖,但最终还是会走向“去依赖”,帮助来访在生活中的关系中形成适度依赖,实现独立与依赖的合理平衡。

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希望有机会与你一起穿越独立和依赖的迷雾,走进关系的“花园”,享受自己,也享受适度依赖。

点击名片,看看作者的其他文章


简单心理免费热线小程序上线啦!

有情绪困扰、压力焦虑、情感问题



我“恨”你,李焕英 | 《你好,李焕英》中的暗线剖析

你在煤气灯操纵(PUA)他人吗?|4个方法让你走出情感操纵

结婚后,我感觉像在养“儿子”  | 婚姻中的「退行」

“我不焦虑,就是容易心慌、烦躁……”|5个迹象识别隐匿的焦虑


👇戳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心理咨询师信息


点个“在看

学会适度依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